为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特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系列专题,持续分享各学院在本科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举措与成效、特色与优势,供各单位学习交流,共同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本期展示的是:工商管理学院。
沈阳药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是国内医药院校中第一个开展管理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院系,也是国内第一个从事药事管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学院。学院始建于1981年,1987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本科生,1995年组建工商管理学院,199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0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目前学院已经形成了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完整的教育体系。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40名教工(30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2人,73%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众多教师在专业协会、科研机构和学术期刊兼任职务,有力推动国内药事管理领域的学术交流与行业发展。
学科建设成果丰硕,拥有多个学位授予点和本科专业。已培养80余名药事管理方向博士毕业生(占国内同专业85%)及500余名硕士毕业生,为医药产业管理领域输送大量专业人才。
科学研究成果斐然。近五年学科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其中SCI论文38篇,SSCI论文15篇,CSSCI论文11篇,北大核心期刊论文165篇;公开出版专著和教材230余部,其中副主编以上著作和教材15部;各类横纵向课题150余项,到款额1800余万元;获得各类教学和科研奖励70余项。建立了沈阳药科大学监管科学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和沈阳药科大学医药数据研究中心;创办了《亚洲社会药学》杂志。
对外交流硕果累累。学院与美国Alliant大学建立了本科生互换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与中国药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欧洲监管科学协会、澳门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共同成立了国际药事监管教育推行委员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与美国Amgen公司、德国拜耳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教育与科技合作关系。

一、党建引领、思政铸魂、案例赋能
(一)党建引领,融合专业教学
学院创新推进"党建+专业"融合,打造特色教学模式:通过举办课程思政比赛,激励教师将党的理论、党员事迹等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如在药事管理学中,结合药品标准讲解孟目的教授事迹,通过药品分类介绍屠呦呦贡献,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自然融合,形成"专思整合"的沈药特色育人体系。
(二)思政铸魂,实现常态化融入
学院将课程思政贯穿专业教育全过程:通过集体备课、示范课等形式优化教学设计,教师在专业课程中巧妙融入思政元素;创新采用项目式、引导式教学法,设置实践环节促进学生思辨协作,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内涵的有机融合,教学效果显著。
(三)案例赋能,促进教研相长
学院致力于将课程思政案例智库化,实现团队内部的互通共享。教师每年至少提供一个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并在教学实践中持续完善。学院还积极推进专业课程教学案例设计,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又为科研活动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形成教研相长的良好局面。
二、竞赛促学
(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平台
制定创新创业项目实施方案,激发师生双创积极性。学院构建了特色双创育人体系,为大一新生配备双创导师,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每年开展训练营、大赛等品牌活动,打造专业特色;整合国家级科研平台资源,强化科研训练;依托校企实践基地,提升成果转化能力,着力培养"药管"复合型人才,实现线上线下协同育人。



(二)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院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严格选拔组建专业导师团队,定期开展双创讲座促进师生互动;实施个性化指导,从选题立项到实践结题全程跟踪,系统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实现专创融合发展。
(三)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显著
学院依托双创平台,组织学生参与"青松医药杯""挑战杯"等赛事,以赛促学。近年获国家级、省级奖项38项,实现全员全程参赛,并将竞赛成绩纳入奖励体系,持续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三、始终坚持“懂医药、精法规、通管理”的特色办学之路
学院紧扣医药行业需求,以“懂医药、精法规”为办学特色,着力培育兼具医药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国内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的人才保障。



(一)搭建多维课程体系,强化“医药+法规”知识融合
学院依托沈阳药科大学药学优势,把《药学概论》等药学基础课融入各专业体系,让学生掌握药学知识,运用管理理论,构建跨学科知识架构。药事法规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程,学院开设核心课程,系统讲解药品全流程法规要求,通过案例分析等提升学生法规应用能力,筑牢职业发展根基。
(二)建设多元师资团队,实现“医药+法规”协同育人
学院汇聚药学、法学、管理学专家,打造"医药+法规"双背景教学团队,包括学者、行业专家和法规专业人士,他们将行业前沿动态融入教学。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竞赛等活动促进团队协作,提升教学质量。此外,学院聘请医药企业高管和药监部门领导担任兼职教师,以实践案例助力复合型人才培养。
(三)构建实践教学模式,锤炼“医药+法规”实战技能
学院注重实践教学,设置实验课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论文等环节。校内配备药事管理模拟实验室,校外与药监局、药企共建实习基地,提供药品生产管理等实践机会。学生可参与企业真实项目,深化知识应用并积累行业经验。毕业论文结合实际问题,培养综合能力与创新思维。
(四)以科研反哺教学,激发“医药+法规”创新思维
学院教师聚焦医药政策、法规研究,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大量高水平论文,出版多部专业教材和专著。他们将科研成果和实际案例融入课堂,如在《药事管理学》教学中,结合项目讲解政策,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们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育人成果显著,凸显特色办学优势
学院建设思政案例智库,促进教研融合,提升教学质量。毕业生深受医药行业青睐,以扎实专业能力、法规素养和快速适应力获得好评,部分已成为企业核心管理者。校友在推动企业合规、参与政策制定及国际认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助力中国医药行业与国际接轨。
四、药物经济学学科建设水平国内领先


学院在学术与办学上成果斐然。先后举办十次高水平国际学术论坛,发表百余篇高水平论文,引入国际规范完善课程,结合东北实际开发案例、融入前沿议题,形成“立足东北、对标国际、服务改革”的办学模式,注入创新动力。学院专家主编的全国首部《药物经济学》教材意义重大,构建完整学科框架,结束依赖国外教材局面,融入中医药经济学评价内容,契合政策导向,成为高校核心课程标准教材,支撑人才培养。
学院在服务社会和人才培养方面成果突出。多位教师参与国家及地方医药政策制定,为医保目录调整等提供科学依据、提出创新观点,还为多家医药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和战略支持。人才培养方面,自2002年开设本科课程后不断完善学科建设,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如吴晶教授、刘冬冬等,他们在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俱往矣,未来在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药管人才中,学院全体教师依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忠贞不渝的传承沈药红色基因,助力祖国医药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